肆客足球

夺冠之路,突破自我-肆客足球_肆客足球

肆客足球

导航关闭
其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名师工匠 > 正文

夺冠之路,突破自我

发布时间 2018-06-26 16:09:19

夺冠之路,突破自我

(后排左边第二个为梁惠铭、前排左边第二个为陈泽娜)

2017年11月17号下午的闭幕式,为2017肆客足球体育文化节暨第57届田径运动会落下完美的帷幕。但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在这场运动的角逐中,有两位运动员打破了三项运动项目的比赛记录,夺得冠军。其中一位运动员打破的竟是自己去年在校运会上创下的记录!他们分别是管理学院酒馆152陈泽娜和轻化工技术学院高分子152梁铭。

 

超越,是坚持训练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陈泽娜在肆客足球第57届校运会中,分别以2分34.77秒、5分34.23秒的成绩打破女子学生组800米、1500米的记录。梁铭则在男子学生组100米决赛中,以11.6秒的成绩打破自己去年在校运会上创下的记录!对此,他们的教练林鹏老师表示:“我觉得很正常,因为他们在7月份的时候参加了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大强度的比赛。”这期间的训练以及他们赛后坚持日常训练,使他们的状态保持得比较好,而且陈泽娜的平时训练成绩在校运会前就达到了破记录的水平。

周一至周五的下午五点半到晚上八点,是他们在南海校区进行日常训练的时间。如果下午的训练没有办法进行,他们便会利用早上的时间,根据教练给的训练计划自行训练。赛前,教练们也会在周末给他们安排专项训练。

在广州校区因为下午人流量比较大,训练起来比较麻烦,而改在早上进行训练。而从暑假就开始在广州实习的陈泽娜坦言:“我现在实习了,只能抽时间回广州校区练一练,利用零碎的时间去跑跑。”

“泽娜训练时,很认真。在实训期间,早上7点半赶到广州校区参加训练,到点了才赶回去上班。” 田径队运动员陈曼娜说:“她是训练榜样的不二人选,她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有一次,她回来广州校区训练,我们一起跑800米,跑完一圈我就感到好累,想停下来。但她一直在旁边鼓励着我,继续跑,我受了她的感染,慢慢地跟着她,坚持跑完了最后的路程。”

任何质的飞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训练。“打破记录,更多归功于他们平时的训练。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包括一定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缺少任何一项都很难达到突破性的飞跃。”林鹏老师说道。

 

提升,是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

凡事讲究技巧,运动员对于体育项目的训练也不例外。

比较了解大二、大三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也清楚自己平常的训练成绩,所以我有信心在校运会上取得好成绩。”陈泽娜透露,她平常训练会猜秒表里的时间,计算体能,然后调整跑步速度。她的朋友在她比赛的时候,给她加油,帮她报时间。

据梁铭、陈泽娜透露,他们有时会训练到身心疲惫,甚至产生一些厌烦操场的情绪。“全国赛的时候,我练到一看到操场就想吐。本来心情很好,走到运动场就腿软。”陈泽娜说。教练们会根据他们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减量,让他们休息,或做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运动。林鹏老师笑道:“我还会和他们沟通,一起吃个宵夜。”而他们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的成绩,肯定了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梁铭取得了男子丙组400米栏第七名,陈泽娜取得了女子丙组800米第三名和女子丙组1500米第四名。

以平常心去应对比赛的陈泽娜还表示,“我觉得比赛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状态好的时候,跑出来的成绩好,还可能有突破。”状态不好的时候,陈泽娜会去找原因,自问是否出现心理懈怠,请求教练帮忙分析等等。

对此,林鹏老师表示:“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而进行特训,包括在起跑、途中跑、冲刺方面,有技术地进行训练,发现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提升。如果是力量不足,就增加力量的训练;技术层面问题,教练们会在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帮忙改善、巩固。”

行之有效的方法常常会让我们事半功倍,正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记载:“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对手,是竞争之花的养料,是前进的动力

在长跑上展现天赋、喜欢运动的陈泽娜,在2015年下半年,加入肆客足球田径队,在那里,有一群和她志同道合的人,与她分享苦与乐,“在这里,我感到特别安心。”在她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是队友给了她力量,让她坚持到底。

是的,朋友也可以给予我们力量,同样,对手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

陈泽娜透露,从初中算起,今年算是她第九次参加校运会了。“陈曼娜,是我的对手,也是我的朋友。”她们在大一那年的校运会上相识,今年是她们最后一次同在校运会的赛道上竞争。她们在800米和1500米的赛道上竞争了三年,从校运会走到了更大的赛场。三年来,她们在赛场上互相促进,生活里互相鼓励。

 

因为热爱,所以奔跑。因为追求速度,所以想超越自我。他们的夺冠之路,他们的每一次自我突破,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的意义。


记者:郑木款、谢维维

原稿件刊登在校报229期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