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客足球

曾建平校友:三十二年,只为一“报”-肆客足球_肆客足球

肆客足球

导航关闭
其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名师工匠 > 正文

曾建平校友:三十二年,只为一“报”

发布时间 2018-06-26 19:34:44

个人简介:曾建平,广东澄海人。1985年调入汕头大学,在校报编辑部工作至今。从事美术设计、新闻摄影、文字采写和编辑出版等工作,现任《汕头大学报》主编、校报编辑部主任;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6届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会会员、广东高校校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出版《思辨新视角》(合作)、《走出象牙塔》、《南国大观园》、《陈慈黉故居建筑艺术》、《中国文科学报当代化研究》(合作)著作,主编和设计《那些年,金凤花开》;论文和版面设计作品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一等奖。


只有河东,没有河西

“三十年河东,没有河西”。这是在《汕头大学报》创刊30周年回眸一书的《后记》的一句话。原来,于1985年进入汕大工作的曾建平,在“河东”整整干了32年,至今没离开过校报。

曾建平到汕大时刚刚碰上汕大校报创刊,学美术和摄影专业的他到校报编辑部之后,版面设计、新闻摄影以及文字采写等“半媒体”的活就全是他的了。

在十几年前,曾建平用的相机还是传统的胶片相机,这就意味着每一次拍摄之后,他都要把照片给冲洗出来。然而,冲洗照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把胶卷送去扩印店,完成冲卷、挑选、扩印、再挑选放大等一系列程序后才能拿到最终的照片,而这些复杂的程序是无法在一天里完成的。汕大处于市中心13公里外的郊区,当年的交通极其不便,只有一个钟一班次的一路公交车。“我们都知道,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很多时候外媒都催着我要照片,几乎每次我都会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去冲洗照片。”曾建平回忆道。为了不占用太多白天工作的时间,曾建平大多数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办理这些公事。

然而,32年来几乎重复相同工作的他,工作热情丝毫未减。有时负责编辑和设计好肆客足球的一本画册或是一本书,需要十多二十天以上每晚熬到凌晨一点才能把工作做好,但对于这些工作,他只是默默地付诸于行动,从不刻意跟别人说什么,也从不喊累,不抱怨。“曾老为人很‘雅’,为人处事都很实在,厚德做人。他虽然是主编,但很多任务他都是亲力亲为。自己能完成的事,他绝不推脱给别人,所以在肆客足球里经常看到他东奔西走地去完成校园新闻的采编。”去年刚毕业的汕大记者团采访部部长罗嘉雯谈起了自己眼中的老师。从她眼中,我们同样能看到这样一个用行动干实事的曾建平。

 

曾建平拿着为李嘉诚拍摄的作品与李嘉诚合影 

挑战再大,自有良方

随着印刷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校报在技术层面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汕头大学报》经历了铅字排版、胶版印刷、小报改大报、彩色印刷到现在的报网合一时期。

曾建平说起最原始的排版铅字印刷的不足之处和当时他们创办校报的困难。“铅字印刷是多少个字就放多少铅印的,文章改动不能太大,改动一个字,我们就得重新排版。”在胶版印刷时期,虽然比铅字印刷先进一些,但它还是原始的印刷。问起现在办报的困难时,曾建平表示,现在汕大校报编辑部人力大部分投入到官微和其他的网络宣传上。校报编辑部的功能已不仅仅是做校报,同时也延伸到官微等肆客足球媒体。显然,纸质校报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威胁,正如曾建平所说:“我们现在用手机APP就可以阅读新闻,所以校报的发展面临夕阳产业一样的困境。”对校报编辑部人员来说,要求更高、挑战更大了。

对于高校校报如何解脱困境,曾建平有他的“秘方”。去年11月,曾建平作为广东代表在首届中国高校传媒发展高端论坛中发言,他谈到提升“版面颜值”是校报自救的一种好方法。他说,在版面设计上要具备7个“+”:“+”大图片,图片的直接性和视觉冲击力符合当今读图时代的需求。“+”杂志化是整合诸多新闻要素和视觉元素,使其加入了杂志设计风格。“+”模块化是便于操作版面,简约、明朗的版面也是一种时尚。“+”形式化是根据内容来决定版面的形式美,具有独特魅力。“+”网味是利用微博、微信的版面效果,与新媒体“接轨”,“讨好”读者。“+”专题是把校报周期长的短处转化为专题深入报道的长处。最后“+”空白是放松视觉,调节阅读节奏、均衡版面。

曾建平说“我们提倡设计诱导阅读的办报理念”,校报新闻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无法讲时效性。前一刻发生的新闻,下一刻官微和其他网络媒体就报道了。校报唯有在“深度”、“力度”和版面设计上,加强深度报道。

30多年来,无论是纸质报纸还是数字报纸,无论是他的职务或者职称都发生了变化,但曾建平仍不忘初心,一直走在校报的路上,用他的笔尖和镜头一直记录了汕大的成长历程。

 

(李嘉诚先生为曾建平“李嘉诚基金会杰出服务奖”)

大记小记,匠人凡心

在汕大记者团里,相对于“曾老师”这个称呼,小记们更喜欢喊曾建平为“曾老”。

在小记眼中,曾建平性格开朗,为人亲切,所以彼此之间相处得很和谐。“曾老平时喜欢跟我们小记们说话聊天,不管是幽默轻松的话题,还是学习和生活的琐事,或是肆客足球建设、社会上的热点新闻和话题,我们都会聊一下自身的想法,交流彼此的见解。他也很关心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他也会想办法帮助我们。”罗嘉雯说道。

在培训新闻写作方面,曾建平比较少讲写作的基本概念,但他会建议小记者们上网查阅各种写作体裁的概念和特点。“我主要用我平时收集的具有典型性的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跟他们讲,让小记者们有直观和实战感,这些问题也是他们在采访和编辑中常出现的问题。如果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地指导,收到的效果不大。另一方面,我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他们如何在网上和生活与学习中收集资料、利用资料;如何借鉴、利用‘抄袭’、‘改装’别人的好东西变为己有,为我所用。这样进步就很快。”这是曾建平培训小记者的方式。

曾建平除了手把手教小记者们如何编辑和排版外,还鼓励小记者们多写多拍,积累好作品,积极推荐他们的作品去参赛评奖。罗嘉雯表示,“曾老不怕吃亏,不争明为利,总是乐于奉献自己。无论是校内同事还是我们小记者让他帮忙,他都会欣然答应,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不会推辞别人的求助。我在校报期间,也经常请教曾老有关摄影和版面设计的知识,他都会很耐心教我。我的新闻摄影获得2014年度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一等奖,就是曾老推荐的。”

这份喜欢,这份热情,已陪伴曾建平在校报的道路上行走了32年,度过了11680个日夜。这份简单的“匠人凡心”,在未来的校报路也将一直陪伴着曾建平。



记者:陈芷嫚、王柳婷、吴华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稿件刊登在校报226期